1964
‧ 開始參與民政工作。
1965
‧ 成為《澳門新聞》(Noticias
de Macau)少年版的編輯、作者和插畫家;
‧開始接觸武術,學習詠春拳及柔道,考獲綠帶。
1967
‧ 在澳門舉辦首個油畫展。
1968
‧ 入讀里斯本美術高等學校;
‧ 在喬安‧霍根(Joao
Hogan)指導下從事版畫創作。
1970
‧ 參與版畫合作社的聯展;
‧ 透過版畫合作社出版作品。
1971
‧ 回到澳門服兵役;
‧為澳門商業銀行設計版畫;
‧ 在澳門葡京酒店舉行個人版畫創作展。
1975
‧
以總成績18分畢業於里斯本美術高等學校視覺藝術設計專業;
‧
聯同Beatriz、Calhau和Juliao Sarmento等藝術家在聖弗朗西思科畫廊舉辦聯展。
1976
‧
以插畫家身份代表葡萄牙,聯同漫畫家Sam參加在意大利盧卡召開的第12屆國際連環畫大會;
‧ 發行連環圖書《黃飛鴻之山東淵源》。
1977
‧ 再次回到澳門;
‧應澳督李安道之邀展開對澳門文化現狀的調查,並提議興建文化中心。
1978
‧成為賈梅士博物院院長;
‧ 創立雜誌《ARTIS》。
1979
‧
在高秉根基金會的支持下,展開了賈梅士博物院的首次維修工程;
‧ 提議興建澳門第一個臨時畫廊。
1980
‧
在里斯本高秉根基金會舉辦首個澳門半月展;
‧
委任為在高秉根基金會舉行的澳門──四百年的東方城市的展覽專員,開幕禮由當時的葡萄牙總統主持,出席嘉賓包括基金會主席Sommer
Ribeiro;
‧ 在高秉根基金會與Sommer
Ribeiro共同籌劃展覽的工作;
‧賈梅士博物館重新開放,其臨時畫廊開幕;
‧ 負責推廣首個港澳文化交流協議。
1981
‧
應香港藝術中心邀請舉辦丙烯畫個展神話與框架(ACRILICOS MITOS E MOLDURAS);
‧
在賈梅士博物院的庭院舉辦首個文化動畫表演;
‧
與111畫廊合作舉辦首個葡萄牙當代版畫展。
1982
‧
應澳門發行機構之邀設計澳門流通硬幣和生肖紀念錢幣;這些錢幣的銀、金和白金版發行了三次之多;
‧ 在Bradbury
Wilkinson修讀貨幣設計,並參觀德國聯邦銀行的偽鈔博物館;
‧
應澳門發行機構邀請擔任澳門錢幣、紙幣和徽章辦公室的統籌工作;
‧
應澳門郵電司邀請為澳門24枚普通郵票和5套紀念郵票設計圖案。
1983
‧ 應邀擔任澳門麗晶酒店藝術主任;
‧ 推出首本攝影集框架;
‧
推動葡萄牙、澳門和中國內地的專題展覽交流;
‧
為葡萄牙埃斯托利爾的北園酒樓進行室內和圖像設計;
‧
應邀為墨爾本凱悅藝術酒店進行室內設計;
‧
擔任澳門國際音樂節威爾第歌劇《茶花女》的舞台設計師及總監;
‧
連續兩届委任為澳門國際音樂節的平面設計師。
1984
‧ 委任為澳門市政廳康樂暨文化部部長;
‧
為答謝賈梅士博物院的工作,廣州文化廳向該院贈送50件古董,由江連浩代表接收;
‧在澳門舉辦首個城市文化動畫表演;
‧
創立澳門設計師協會,並當選該協會會長。
1985
‧ 舉辦賈梅士博物館25周年紀念展;
‧
對時裝產生興趣,並在澳門開了一家服裝店。
1986
‧ 推出第二本攝影集路邊的葡萄牙;
‧ 在葡文書店畫廊展出上述攝影集的作品;
‧ 再次當選澳門設計師協會會長;
‧
提議及協辦高秉根基金會資助的葡萄牙繪畫百年展。
1987
‧ 參與第一屆澳門設計師聯展;
‧ 舉辦中國繪畫百年展。
1988
‧ 委任為澳督的文化顧問;
‧獲澳督委任為澳門文化中心辦公室主任;
‧
以澳門文化之友協會藝術家的身份參與在澳門葡文書店畫廊舉辦的聯展。
1989
‧ 推行首次澳門居民文化喜好調查。
1990
‧
推出第三本攝影集視野(VISOES);
‧
獲澳督委任為協調員,負責在里斯本推廣澳門的活動,以及出席組織澳門使命的開幕儀式;
‧
在高秉根基金會和澳門使命舉辦展覽澳門今昔(MACAU PASSADO E PRESENTE)和魅力澳門 (MACAU
SORTILΙGIO SPELL);
‧ 在里斯本舉行首個時裝展東方之路
(NA ROTA DO ORIENTE),獲得傳媒的一致讚賞,並贏得十年來的啟示的美譽。
1991
‧
在里斯本國際服裝博覽會上展出撒馬利亞人──春之祭禮 (SAMARKANDA A SAGRACAO DA
PRIMAVERA)夏季系列服裝,被譽為該展覽的最佳設計系列;
‧
在布魯塞爾的歐洲91──葡萄牙服裝展 (EUROPALIA 91 PORTUGAL)上展出同一系列;
‧
應澳門使命邀請展出部份平面設計作品及東方之路系列作品;
‧
在高秉根基金會現代藝術中心舉辦服裝展民俗服飾──東方記事。
1992
‧
推出主題為西藏的冬季服裝系列曼達拉世界之巔。
1993
‧
應澳督邀請在葡萄牙克路斯宮舉辦澳門──海上絲綢之路(MACAU VIA DA SEDA)展覽;
‧
在里斯本塞拉爾維斯博物館和澳門展出冬季服裝系列南蠻;
‧ 獲選為全國美術學會通訊會員;
‧
推出第四本攝影集環境,以印度婦女傳統的莎麗服為題,由Jose Carlos de Vasconcelos呈獻、Gradiva剪輯;
‧ 在澳門展出夏季服裝系列絲綢之軀──絲綢印記;
‧
以時裝專家組的發言人身份出席由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主辦的投資機遇研討會,並在會上提出在澳門設立南亞時裝節的建議;
‧
委任為澳門綜藝館館長,並提出一份維修和利用的指導性計劃;
‧ 在澳門舉辦中國五朝遊行服裝表演;
‧ 為澳門保險公司設計十周年紀念章。
1994
‧ 在北京展出中國之母──北京系列;
‧ 委任為北京的國際時裝顧問;
‧
應邀出席北京時裝節,並以跨文化與時裝.淵遠流長的歷史進行演講;
‧ 在大連展出AMRHITSAR
服裝系列,並獲委任為大連服裝設計師協會的國際顧問;
‧ 在澳門展出中國之母──北京和AMRHITSAR系列。
1995
‧與Arlete Alves da
Silva和Manuel de Brito合辦二十世紀葡萄牙繪畫展;此展覽亦曾在基亞多博物館(Chiado Museum)展出;
‧
參與國際藝評人協會(AICA)大會的組織工作;
‧
在國際藝評人協會大會展出空虛的蛻變;
‧ 在大會高峰期組織石灣陶瓷展覽;
‧ 應MASC OGDEN - NEW
YORK 邀請為其駐澳門國際機場辦事處人員設計制服;
‧ 為澳門世界貿易中心設計制服;
‧ 為澳門機場管理局設計冬季制服;
‧ 提議創作跨文化芭蕾舞劇扇之聲;
‧ 為大西洋銀行設計冬季制服。
1996
‧ 參與跨文化家俱設計項目;
‧
在里斯本高等舞蹈學校舉辦合氣道與身體語言研討會;
‧ 舉辦創意風景展覽;
‧ 為澳門商業銀行(亞洲)設計夏季制服;
‧
為澳門商業銀行(亞洲)職員舉辦強化講座﹕接待、行為與介紹;
‧ 責澳門小姐進行禮儀。
1997
‧ 委任為第八届澳門藝術節藝術總監;
‧ 負責藝術節的平面設計工作;
‧
為扇之聲芭蕾舞劇設計舞台布景和服飾,舞劇在第八屆澳門藝術節上作揭幕表演,由Vasco Wellemkamp 負責編舞;
‧ 設計扇之聲的節目表和海報;
‧ 為扇之聲演員舉辦合氣道強化課程;
‧
四月出現在葡萄牙電視節目創作之樂展示作品,該節目由記者Maria Helena Balsa 擔任主持;
‧ 在城市日在澳門市政廳舉行介紹會;
‧
在111畫廊舉辦帕拉,里戈繪畫和版畫展;
‧
為葡語組織(UCCLA)創作紀念絲網畫澳門──葡語之都;
‧
設計澳門紀念章澳門──發展中的海港;
‧ 為葡文大學校董會設計徽章;
‧ 應邀參與挪威舉行的林克平音樂節;
‧ 獲澳門市政廳一致讚賞。
1998
‧ 辭去公職,創立自己的設計和顧問公司;
‧ 應葡文《句號報》(Ponto
Final)邀請撰寫專欄公民地位(Citizenship's Place);
‧
在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展出人體的心靈系列;
‧
應東方葡萄牙學會邀請舉辦展覽拆除(Disassembly);
‧
應澳門世界貿易中心邀請擔任藝術畫廊的總監;
‧
參加澳門公開大學舉辦的研討會,並就跨文化和視覺藝術發表論文;
‧ 應邀出席瑞典林克平舉行的展覽;
‧ 為澳門貿易及投資促進局舉辦時裝表演;
‧
再次為澳門商業銀行(亞洲)舉辦以公眾和顧問為題的研討會;
‧
繼續不同領域的創作,包括設計商標、徽章和網頁等。
1999
‧
同時兼任澳門市政廳(民政總署前身)和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會的文化顧問;
‧ 應邀擔任澳門立法會新大樓藝術顧問;
‧ 為葡文《句號報》(Ponto
Final)撰寫專欄公民地位(Citizenship's Place);
‧
被一致選為東方哲學合氣道澳門研究發展協會主席;
‧
為澳門國際詩人大會創作紀念章一詩;
‧ 榮獲澳門回歸紀念章設計比賽冠軍;
‧
提議將當代歌劇表演太空漫遊加入一些特別的互動原素、另類音樂、當代芭蕾舞、神秘主題、特別服飾等,被各大報章廣泛報導。
2000
‧
在他的建議和指導下,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會的網頁和網上展館正式啟用;
‧
赴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進行有關古城的撰書準備工作,以及建議臨時澳門市政局(民政總署前身)資助舉辦研討會城市的過去與未來;
‧
與人類學家卡路斯聖何塞莫利斯(Carlos Morais Josι)合作指導展覽康熙皇帝與第一次全球化;
‧
赴日本京都期間撰寫短篇故事鴨川市的霧;隨後策劃展覽禪像;
‧
建議舉辦有史以來首個全國戲劇學院中國戲曲節,並展開歷史和象徵符號的民族志學和人類學研究;
‧
擔任澳門歐洲研究學會的創作產業研討會演講嘉賓和發表論文;
‧
貝納通(Benetton)於2000年設立創意工廠,其設計意念類似他於1995年向澳門政府提交的創意中心計劃書。
2001
‧
獲臨時澳門市政局選為創意城市研討會的主持人,並就創意城市發表論文(沒有英文譯本),獲選為研討會的最佳論文;
‧
繼續不同領域的創意工作,如家具、室內設計和各式各樣的珠寶和銀器設計等;
‧
對收藏刀劍產生興趣,並設立網頁刀刃設計(BLADESIGN);後來又設立民族時裝設計網頁,興趣漸趨多元化;
‧
著手籌劃展覽鐵器時代,並結合他對刀劍的理解和興趣。
2002
‧
擔任澳門文化中心內的澳門藝術博物館之國際策展顧問,他同時是賈梅士博物院(即澳門藝術博物館前身)的院長;
‧ 擔任時代意匠
歐洲搪瓷廣告珍藏展之策展人;
‧展開佐治布洛爾的畢卡索珍藏
展覽的準備工作;
‧擔任由大衛布魯克肖翻譯的《中國的憧憬》(Visions
of China)的封面設計,書本摘譯其母親的著作,由普洛維敦士布朗大學加維亞‧布朗出版社和香港大學出版社共同出版;
‧
應邀參與競投澳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裝修工程,以光束為設計意念提交方案象徵主義與空間,與後來的紐約911紀念光碑設計不謀而合。
‧
在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兩場講座十九世紀以後澳門的博物館歷史和世紀影像學設計;
‧
被邀請作為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院的審查員,隨後應邀舉辦為期20小時的文化解碼工作坊;
‧應葡文報《澳門今日》主管之邀為擔任交易場所(Entreposto)的專欄作家,以描寫澳門的貿易活動為主;
‧ 應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之邀參與介紹澳門的電視節目製作。
2003
‧
赴紐約為有關博物館收藏的展覽搜集資料;
‧
繼續在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教授符號學;
‧ 慶祝第25年的設計生涯;
‧
接受全球藝術家的電視節目專訪,由美國加州國際藝術基金會主席林恩金霍爾茨(Lyn Kienholz)進行訪問;
‧
擔任澳門藝術博物館心靈驛站:史密羅夫誕辰百年水彩畫集的策展人和展覽統籌;
‧
擔任澳門藝術博物館西村瑪爾塔陶塑展展覽統籌;
‧
應邀為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設計大會標誌和所有印刷品;
‧
應邀擔任創意空間網站的多元專業設計師;
‧應邀與《澳門今日》合作撰寫一篇有關澳門多元文化,名為咖啡和茶的對話的文章;
‧
應邀擔任澳門國際研究所研討會澳門土生葡人的過去和未來的演講嘉賓;
‧ 擔任第五届澳門設計雙年展評審員;
‧
參與法國電視頻道航海記(Voyage),由馬克莫迪(Marc Mopty)執導之電影村(Les Filmes du
Village)澳門篇之製作。
2004
‧
再次應邀在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舉辦兩個工作坊:設計符號學慨論和專為時裝設計決賽入圍者而設的工作坊;
‧
應邀定期參與由澳門文化局出版的《文化雜誌》製作;
‧
以澳門藝術博物館文化顧問的身份為《典藏國際版》撰寫短文;
‧ 應邀為澳門高等校際學院設計畢業袍;
‧ 參與兩部由蜜雪勒‧伯嘉寧(Michale
Boganim)執導之電影製作,分別是卡梅洛‧庇山耶的獨白和茶樓,後者取材於他的短篇小說。
‧ 獲澳門設計師協會頒發終生成就獎;
‧
應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之邀舉辦回顧展覽江連浩25週年創作展。
2005
‧ 赴美國和韓國為展覽工作進行實地考察;
‧
考慮修讀跨文化創作博士學位,進一步擴闊其創作領域;
‧ 為百煉成鋼──當代國際鑄刀大師作品展策展人和展覽統籌;
‧ 籌劃另一重要展覽。
2006
‧ 擔任國際展覽鋼鐵文明──東亞古兵器大展統籌,展品包括中國、韓國、日本、菲律賓和東南亞之刀劍文物珍品;
‧ 擔任粼光逝影──路易士.迪美水彩風景畫展的策展人和展覽統籌;
‧ 應澳門郵政邀請設計另一系列郵票;
‧陪同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到中國各地探訪。
2007
‧ 擔任逝水年華──羅伯特.杜瓦諾攝影展策展人;
‧ 應澳門郵政邀請設計另一系列郵票;
‧ 委任為文明序曲──羅浮宮珍藏古希臘瑰寶展策展人;
‧ 籌辦個人攝影展宏觀宇宙;
‧
為母親的著作新版本設計封面,書本由澳門國際研究所出版;
‧ 接受大眾報葡文版的訪問;
‧
在澳門葡人之家協會的贊助下,舉辦攝影展宏觀宇宙和發行第五部攝影集。
2008
‧
在東方葡萄牙學會的會議上發表有關其母親江道連的生平和著作的論文;
‧ 擔任大型文明序曲──
羅浮宮珍藏古希臘瑰寶展策展人,後又赴中國舉行相關會議,參與對象是華人社團;
‧ 籌備第六本攝影集;
‧
10月10日舉行初始之光攝影展和發行攝影集;
‧ 擔任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的評審委員。
2009
‧
應邀在仁慈堂婆仔屋文化創意空間開幕禮展出其設計的珠寶和鞋;
‧
擔任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之澳門代表作品的評審委員。
2010
‧
重新出版其1976年的連環圖書《黃飛鴻之山東淵源》,書本大賣,並獲得一致好評。
|